大陆城中村的改造

 城中村的环境一直被人诟病,无形中城中村成了低端人口的代名词,然而我却觉得改造后的城中村不比小区差,关键是有人去做。

城中村改造需要拆,而不是建。房屋密度过大,楼房拥挤是首要问题。考虑到部分区域建设时经过规划,部分区域没有,综合算下来约有10%左右的房屋需要彻底拆除,10%左右的房屋需要部分拆除。这个拆除是个大问题,因为房东利益,施工噪音,建筑垃圾,拆后空地利用等等,施工方必须要强势铁腕,这样才能推进,大陆人就是欺软怕硬。

拆后的空地可以拓宽道路,也可以显著增加附近楼层的光线和透风。一些独立的区域性空地,可以改造为健身场所或者小公园,也可以进行商业化经营如停车场等,但是高度不要太高。这些做完后,还需要进行道路的重新设计,因为原始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,有必要重新增加道路或者削减道路,这个过程中基本不用拆房子。接下来就要针对城中村的环境进行整治了。

<>清退二房东和长期无业的中老年人。 二房东大部分都是寄生虫一般的存在,对租户造成了恶劣的印象,必须清退,可以由大型第三方机构管理房屋。长期无业的中老年人是治安隐患,游手好闲,到处乱逛,偷盗等等,必须清理。

<>对楼房进行隔音处理,避免周围住户的噪音污染。

<>设置占道经营区域,允许区域性摆摊(在改造前是不敢想的,因为道路普遍狭窄,改造后就宽多了,可以有丰富的余量操作空间)。

<>年久失修的电器需要淘汰。比如老旧的空调,用电大噪音大;老旧的热水器存在安全隐患;老旧的电线容易出问题。

<>村口设立检查点,对贴传单,收废品,推销等人员进行过滤拦截,这些人让住户心烦,为什么要打扰我呢?

经过这些改造后,城中村的基础建设不再差劲,但并不是涨租的理由。租户都是租金敏感型,涨租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。上述改造的费用是一笔巨大的花费,不从租金来收该怎么办?这就需要商业化活动了,城中村的村委本身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化操作,这些改造费用可以从这里出。之后就是城中村的网格化管理,改造过程中以网格化为基础,改造后也要坚持网格化,将租户通过片区联系在一起,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集体性活动,从而使租户满意,达到长期租房的目的,久而久之名声就打造出来,这时可以适当建设规划楼房,更多人会来村租房,从而越做越大,以至于兼并和收购土地等等。

 

评论

热门博文